张嗣良教授将在宜昌解读抗生素行业氮源优化问题

        第四届《新型有机氮源应用与发展趋势研讨会》将于4.24-4.26日在湖北宜昌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剖析氮源核心要素,科学调控稳定增效”。据本次会议承办方安琪酵母股份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在本次研讨会上,国家发酵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张嗣良教授将在会上做抗生素发酵氮源优化相关报告。

        抗生素发酵具有代谢途径长、发酵周期长、发酵控制复杂等特点,抗生素一般多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分子结构复杂,合成途径长,发酵周期通常在100个小时以上。抗生素发酵过程一般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代谢旺盛、微生物利用培养基中的物质来合成细胞物质、从而大量繁殖菌体。第二个时期代谢活动减弱,初级代谢有关酶受抑制,菌丝生长大大减慢,仅维持菌体量的平衡,此时菌体大量合成抗生素。一般来说,抗生素发酵过程控制策略是控制菌丝生长期尽可能的缩短,抗生素合成时期要求尽量延长,使抗生素产量不断积累增多。

        抗生素发酵的这种控制策略使得在抗生素发酵过程中培养基组分尤其是有机氮源的选择与控制尤为关键。培养基组分中即需要能够被微生物快速利用、供菌体快速生长的速效氮源成分,也需要部分迟效氮源成分供抗生素合成时期菌体逐步分解利用。有机氮源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且批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组分中部分关键营养因子可能对抗生素发酵产生显著影响等特点使得抗生素发酵过程中有机氮源的选择与调控成为抗生素发酵难题之一,也是目前大多数抗生素发酵企业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为此,本次会议主办方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特别邀请了张嗣良教授在此次有机氮源研讨会上做题为《抗生素工业发酵中的氮源优化》的报告,张教授将以其在抗生素发酵行业几十年的科研、生产经验为众多参会企业代表现场解惑这一技术难题。

        张嗣良教授是我国发酵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抗生素发酵工业生产研究与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生物医药产品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1997年至今,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次的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为推动我国生物医药等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又进一步提出了生物反应过程的基因、细胞与反应器工程多尺度研究的工程学方法,提出了基于细胞代谢流检测与控制的多参数相关分析的方法,发明了专门用于生物反应过程优化与放大研究用的装置,并将这些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二十多个产品的生产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张嗣良教授获奖情况:
1. 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究,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排名第1
2. 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技术,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3. 新型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关键生产工艺,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4. 新型食品添加剂鸟苷生产优化与发酵过程多尺度问题研究,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5. 基于过程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技术及其生物反应器装置研究,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6. 高比活耐高温植酸酶研制,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7
7. 红霉素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200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
8. 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究,1996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1
9. 青霉素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和新型搅拌器的研制,1996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10. 青霉素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和新型搅拌器的研制,1996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7
11. III型全自动发酵罐,198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

扫二维码查看会议通知

    

扫二维码联系报名